我知道了
书写抗战壮举 讴歌英雄人物
——读《齐鲁烽火:山东抗战全纪录》有感
本文字数:1175

刘浏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浴血奋战,先后发动10次抗日武装起义,共消灭日伪军53万人,建成山东抗日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有共产党员20余万名、正规部队27万人,是八路军在敌后抗战的重要战略基地和连接华中战场与华北战场的重要枢纽,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重大贡献。《齐鲁烽火:山东抗战全纪录》全景式地再现山东抗战全过程。该书共56万字,力求完整存录历史、生动还原现场,语言生动、图文并茂,既是一部研究抗日战争历史的学术力作,也是一部启发人、鼓舞人的文史读物。

在历史纪实创作中,如何返归历史现场是写作的难点。山东抗战时间跨度长,空间范围广。如何写透写活这部宏大历史,考验写作者的文献功夫、史学功底和叙事能力。历史纪实创作具有非虚构特征,其主要内容必须依循历史。从台儿庄大战到一一五师挺进山东,从鲁中、鲁南、冀鲁边、清河、胶东、滨海、冀鲁豫等根据地的建立,到鲁苏战区敌后抗战,再到沂蒙反“扫荡”、发动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作者的描述不仅脉络清晰、内容详实,而且不乏精彩鲜活的具体故事,生动再现抗日名将符竹庭、传奇司令刘海涛、巾帼英雄陈若克等英雄人物的精神风采。本书最后,作者列出100部参考书目,展现了作者在创作时下的“硬功夫”。尽管作者不是那段峥嵘岁月的亲历者,但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研读、对历史遗迹的实地探访,作者努力探寻历史真实、深入表现英雄人物的精神世界。

历史学是对历史的客观记述,纪实文学则既要洞察历史又要贴近人心人情,既要站得住脚又要经得起读。作者在表现1942年冬天日军对山东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大规模“扫荡”时,着重描写了“血战对崮山”一役中特务营一连的英勇无畏。特务营一连即过去红军第一师的“红一连”,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没有预备队的情况下,特务营一连要对抗人数是自己近百倍的日伪军快速部队,掩护山东分局和军区机关的非战斗人员突围。战士们拼尽全力,“有一个受伤的小战士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书中有这样一个特写镜头:敌人溃退后,营长严雨霖看到战士王继贤“满脸汗水和烟尘,棉衣裂开许多口子,手臂和腿上有几处血迹斑斑的刀痕”。“只见王继贤紧皱了一下眉头,又不好意思地看了看严营长,轻声地说:‘营长,我回去啦!’说完,用力抹了一下脸上的汗水,抽身便向前沿跑去。就在他接近前沿的时候,一颗炮弹爆炸了。烟雾消散后,再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读到这里,战争的残酷、战士们的悲壮令人扼腕。在《齐鲁烽火》一书中,这样的细节有许多。作者将宏大的历史与鲜活的细节相融合,走笔细腻的同时不动声色,凸显抗战烽火中的英雄形象,也赋予读者较强的代入感和现场感。

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革命战争年代淬炼出来的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今天仍不断焕发着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