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七十年坚守初心
——访南洋镇潭尖村建国前老党员沈友文
本文字数:1957

胥艳

图为村干部看望沈友文。

图为沈友文给孩童讲战争故事。

在革命战争年代,他浴血奋战,出生入死,始终对党保持着忠诚;在和平发展年代,他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不居功自傲,不计较个人得失,也从未向组织伸手,始终过着平淡俭朴的生活。日前,记者走进南洋镇潭尖村,采访了已有90高龄的建国前老党员沈友文。

烽火连天时,他成了一名战士

沈友文1929年1月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家排行老三,幼时读过三四年私塾,勤奋好学、为人正直。15岁那年,和同村小伙伴一起参加了儿童团。在经历多次考验之后,1948年6月22日,他光荣加入了共产党。同年8月23日,年仅19岁的他就正式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问及入党时的想法,沈友文眼眶有点湿润:“我当时比较年轻,但我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未来。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过上好日子。”正是因为亲眼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残酷,沈友文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而这个想法一直持续到现在,从未动摇。

入伍之初,沈友文在多个部队服役,先后前往安徽、上海、福建、四川等地参加作战,担任过警卫兵、通讯员和军医。1949年,他在渡江战役中立三等功;1950年—1952年,他在福建永安市剿匪战斗中立二等功。

令沈友文印象最深的是月浦之战。渡江战役之后,他所在的部队接到解放上海的作战任务,向上海西北进击,在友邻部队协同下力克浏河,强攻月浦,然后乘胜追击夺取上海宝山、吴淞,切断敌人从水上逃离上海的黄浦江通道。1949年5月13日凌晨,他和战友们按作战计划对月浦镇发起攻击,由于对敌情、地形、工事不了解,部队穿插到敌人筑垒地域群堡之中,陷于十分被动的险境,被敌猛烈火力压制,部队伤亡很大。

“战争打得十分残酷,和我在盐城一起入伍的180名战友,在月浦之战后,连我加起来只剩3人。战友们当时也就20岁左右。看到他们牺牲,我非常难过。但是我和其他战友并没有气馁,发扬不怕死的精神,一路向前,最终解放了上海。”沈友文谈及牺牲的老乡,他眼含热泪,几度哽咽。

复员回乡后,他成了一名村医

1957年11月,28岁的沈友文复员回乡,利用在部队学医的特长,在村里担任村医,替老百姓看病。同时,他还担任基层民兵副营长、副业队长、公社教员等职务。他一直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一个军人的纪律约束自己,处处做模范、事事当表率,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上级的肯定、群众的认可、同事的效仿。

“担任村医的三十多年里,沈友文成了村民们的‘活病历’,谁患过什么病、谁是什么脾气、谁家经济条件怎么样,他都记录在心。很多村民一家几代人找他看病,村民们都非常相信他。他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和热情的服务,极大地改善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潭尖村村委会主任张书涛介绍。

沈友文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经常走街串巷,走访困难群众,帮助乡亲邻里排忧解难。在村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他总是跑前跑后、忙里忙外。不管谁家有困难,只要他能帮上忙,一定全力相助,村民们人见人夸,个个佩服他。只要提起他,无不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沈医生真是个好人!我的父亲金忠喜生下来眼睛就有残疾,不怎么能干农活。五六十年前,我的兄弟姐妹比较多,家庭十分困难,一家人都吃不饱,经常饿肚子。平时一家人有个头疼脑热,沈医生帮忙看病从来都不收钱,还总是往我们家送米送菜。他还号召其他村民帮助我们家,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才顺利长大成人。他是我们家的大恩人!”65岁的村民金茂松提起沈友文,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光荣退休后,他成了一名宣传员

“复原回来后,我经常想起我那些牺牲的战友,眼前仿佛又是硝烟弥漫、炮火轰鸣,又是一片片冲锋向前又一片片倒下的战友的身影。他们在新中国即将诞生的黎明,为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最宝贵的生命。”沈友文表示,因此他选择在退休后做一名红色记忆宣传员,向村里的群众讲述革命故事、战斗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沈友文从不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战功,从不把过去的贡献作为向党组织提要求的‘筹码’。从工作到退休,遇到困难,都是自己解决,从来未向党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他常说,做人要活出骨气,能自己克服的困难就自己克服,不能给党组织添麻烦。”潭尖村党总支负责人介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近年来,虽然腿脚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灵活,两鬓早已斑白,但沈友文老人对党的那颗忠心却依然年轻。对于村里的发展,他时刻记在心头;对于村里的支部生活,他也积极参加;对于邻里间的矛盾,他出面调解……充分展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为民服务、永远跟党走的高尚品德。

作为一个老革命,一名永不退休的老党员,沈友文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也没有忘记当时入党时的那份“初心”。对年轻党员,他经常嘱咐道:“我们的党已经走过了98年的光辉历程,我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时代充满信心,希望你们时刻谨记现在平安稳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并传递到千家万户。”朴实的话语,蕴藏着的依然是老人的那颗一心为党为民的赤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