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廉政廉家的王翱
本文字数:873

梁学刚

王翱(1384年-1467年),字九皋。河北盐山(今河北省沧州市)人。明朝永乐年间进士,一生历仕成祖、仁宗、宣宗、英宗等七朝,辅佐六帝,官至吏部尚书。王翱清正廉洁,忧国奉公,谥号“忠肃”。

王翱为官尽职尽责,忠于职守,正直无私。明朝的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选拔、考核、封勋等重要工作,王翱担任吏部尚书长达15年。每次评定完官员后,即使很晚了,还要到官署再查阅档案,“唯恐有不当”。他不拿权力做交易,对于权贵的一切嘱托,他都严词拒绝。为了防止别人走后门,退朝后,他经常住宿在官衙,平时很少回家。因此,赢得皇帝的信任和同僚们的尊重。

太监胡某,是王翱在辽东任职时的同事,情趣相投,交往甚密。在王翱赴任两广总督的前夜,胡某置薄宴为之话别。宴席间,胡太监取出四颗明珠相送。王翱大为吃惊,对胡太监说:“我们交往这么多年,你不了解我的品行吗?”胡太监解释道:“这些明珠并非贪赃得来,而是先帝所赐。我本想早早相赠,因知大人秉性,不敢造次。最近我因确诊患上不治之症,想到不久于人世,与大人今日一别,实为诀别。我身边又无子女,盼大人接受。”王翱左右为难,沉思一阵后,为不拂胡太监的好意,收下了明珠。回家后将明珠缝在棉袄中,秘藏在阁楼上,连夫人也不知晓。次年,王翱回京,得知胡太监已病故,便访其后代,打探到他老家还有两个侄子,便将四颗明珠赠送给他的侄子,又告诉他们事情的来龙去脉,其侄儿深受感动。

王翱不仅严于律己,对家人要求也很严格。他有一个孙子因为恩荫而进了太学,一年秋试,这位才华平庸的仲孙也想一试科场,企图金榜题名。于是他从有关部门弄到考卷后禀告给祖父。王翱坚决不允,因为他深知,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如果自己的孙子确有才能,他当然愿意让孩子一试身手。然而他对孙子的情况了如指掌,认为他凭着自己的能力前去博取功名,只能是非分之想。如果他让孙子赴考,即使自己不去打通关节,主考官为了巴结吏部尚书,也会高抬贵手,而让一个平庸之辈中举,势必埋没一个真正有才的人。想到这里,他当即将考卷撕碎,坚决禁止他的孙子去考试。

王翱身居官场几十年,始终清慎自守,循礼守法,一尘不染,为后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