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端午文化的忆念
本文字数:2375

■宋本竞

又是一年端午节,又是一年粽飘香。“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古人的生活智慧都藏在汉字里,汉字之美,美在其意。“端”字在古汉语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午。”古人“午”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又因其月数与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晴好的日子,故又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端午节在历史上还被称为“天中节”。说到这个“天中节”跟秦始皇有直接的关系,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他修改了历法定十月为岁首,把十月初一改为正月初一,五月刚好是半年,所以选定五月初五为一个重要节日也是农耕文化的思考。

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至今仍争论不休,归纳起来有五种。史书上记载最早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可能与那个时期的阴阳五行思想有一定的关系。组成世界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红黄青白黑五种颜色,东西南北中五种方向等等,五就是数字的顶端。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或时间上再加一个五,就更不得了。这可能就是端午节为什么选定五月五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流行久远的传统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檩《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三是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四是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五是说端午节源于夏至(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

在这些流传的五种说法中,更为人们熟知的便是“纪念说”。传说我国文学家、爱国诗人屈原是五月五日怀抱沙石投江而死的,于是,就把屈原之死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唐代文秀在《端午》一诗中写道:“节分端午自谁信,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表达了诗人为屈原的冤死深感愤懑惋惜。本来龙舟竞渡是古代越民族龙图腾崇拜之遗俗,此时却附会为屈原投汨罗江之日,人伤其死,故皆驾舟楫拯救他,因此形成竞渡风俗。就连时令食品——角黍粽子,也被楚地人按照自己的心愿与屈原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历史文化,时令节气,博大精深悠久远长,端午在源于纪念屈原的同时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陈临之说。

伍子胥原本春秋时吴国大夫,曾帮助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并整顿内治,厉兵秣马,国势强盛,攻破楚国。到吴王夫差时,吴越争霸,吴国攻破越国,伍子胥劝吴王拒绝越王勾践求和,未被吴王夫差采纳,反而遭到疏远,后被赐剑自杀。据《梦粱录》记载,传说伍子胥死后被吴王夫差用皮革包裹丢进钱塘江,化为波神。由此形成了五月五日以迎伍君的习俗。

关于曹娥,在《后汉书·列女传》及《会稽典录》中都有记载。曹娥的父亲在汉安帝二年(公元108年)五月五日迎波神时溺死。当时曹娥年方十四,沿江寻找父尸,昼夜哭号不绝,遂投江而死。数日后,曹娥抱父尸浮于水波。东汉时颇崇尚名教,以孝治国,会稽人认为曹娥孝心感神灵,可作世人楷模。故以此日纪念。

至于陈临,据《初学记·岁进部》引谢承《后汉书》记载:陈临任苍梧太守,“推诚而理,导人以孝悌。”治理苍梧,移风化俗,颇有政绩。后来陈临卸任调走之时,苍梧郡人于五月五日送至东门。人们为了怀念这位政绩卓著的地方长官,每年五月五日“令小童洁服舞之”从纪念陈临。

古人重视端午。在我国民间,还有一种在端午节祈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这也许是因为“五月五日”是“恶(wù)月恶日”的谐音吧。五月正好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之蛇虫繁殖盛旺,易咬伤人,端午渐渐地便被视为毒日、恶日。在民间风俗中,端午这一天插艾蒲、薰苍术,避疫驱邪以求平安吉祥。从目前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夏小正》中已有:“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的记载。而《风俗通》中记载汉俗在五月五日,用青、赤、黄、白、黑等五彩丝线合成细索,系于臂上,称为“长命缕”,或称“续命缕”、“五色缕”。据说用它可以驱瘟病,除邪、止恶气。《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汉代五月五日时,“以朱索五色为门户饰、以止恶气。”《事物原始》中认为印五色就是桃印。那时桃印长六寸,宽三寸,上涂五色书文,悬于门上,与后世悬符避邪十分近似。而五色丝缕、五色桃印看来虽小,却有驱鬼避恶的神奇力量。明代后期出现的风俗是雄黄涂耳鼻,认为这样可以避虫毒。在没有碘酒和红药水的年代里,我们祖先用白酒浸雄黄,再加几块白矾,待酒挥发干后,便成了雄黄矾,用来杀菌消毒。因此,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房内食物贮存处及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或防止毒虫。正因古代人端午十分重视用雄黄防毒虫,所以,《白蛇传》的故事及戏剧中,才有白蛇端午饮雄黄酒现原形的故事情节。这个故事妇孺皆知,流传至今。

在我们苏北里下河地区菖蒲成为五月端午重要的节物。菖蒲的叶子尖而薄,很容易把人的手拉破,像刀剑,因为其生长在水里,所以又被叫做“水剑”。北方的道士拿一个桃印来驱鬼,南方的道士则拿菖蒲来辟邪。一把菖蒲、一把艾蒿,同时还要放几头大蒜就是驱病除邪的重要武器。

岁岁端午,今又端午。端午节这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古老的传统节日,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和历史演变,依然保持着她的独特魅力。“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端午节内涵丰富,人神祭祀、祈福纳祥,家庭人伦是构成端午节文化的多层含意。如今端午这一中国节再次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塑造着一个民族的心灵认同。她将在我们心中又多了一份对中国历史文化记忆的热爱与尊重。